半月谈评论员 秦黛新
“一个志愿填报季,轻松月入10万+”“谈话1小时,收费2000元”……又到了高考志愿填报时期,如何填报好志愿成为了考生和家长们的第一要事。然而近年来,一些机构和企业利用考生和家长的重视和焦虑,将高考志愿填报做成了热门“生意”。
志愿填报是高考生多年苦读后“落子”的最后一步,不仅关乎高考的最终结果,更关乎考生们未来几年的发展和规划,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至关重要。
但是,面对高考志愿填报,很多家长确实感到力不从心。据悉,全国3000余所高校、800余个本科专业,报录规则多,专业方向亦有变化。特别是高考结束至填报志愿系统开放这段时间较短,信息量大,考生和家长只能“突击”了解院校和专业,寻求更为“专业”的建议。
一些机构和个人正是看到了这块“蛋糕”,把自己包装成颇具专业性的“规划师”“报考专家”,提供高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。
日前,新华社披露了一些中介制造焦虑、夸大宣传、收费畸高的现象。这些索要高价进行咨询和辅导的机构,往往会谎称自己拥有“内部数据”“专家团队”,并过度渲染“专业决定论”等焦虑氛围,诱导家长为高价咨询买单。而实际上,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也只是简单的信息收集,更有甚者还会提供虚假信息,严重误导考生。记者调查发现,有的所谓高考志愿填报“规划师”“咨询师”,仅仅是咨询机构高考季临时招聘的人手,上过几节志愿填报课后便“现学现卖”,摇身一变成为“专业人士”。
高考志愿填报说到底是教育领域之事,应体现公益性。机构和企业看到市场需求,提供相应收费服务的做法无可厚非,但牟取暴利不可取,不择手段的难看“吃相”更不能纵容,否则将加重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,形成新的社会焦虑。
更有甚者,那些台本式的“辅导”、脱离学生个性的分析,很容易导致从众的推荐,引发专业或学校填报的“踩踏”。因此,对于高价收费和虚假宣传的行为,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“出击”进行监管,避免更多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。
面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巨大市场需求,公益第三方不可缺席。面对高考家长的忧虑,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及时提供清晰、专业的辅导,对考生进行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有益引导,有效减少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,防止不良机构乘虚而入。
不久前,教育部在“阳光高考平台”为考生和家长推出了免费的“阳光志愿”信息服务系统,从多个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,助力高考志愿填报。今年以来,一些高校也陆续发布全面放开转专业的相关政策,让学生可以“零门槛”申请转专业,给了学生入校后二次选择甚至多次选择的机会,这些都极大缓解了考生和家长对于填报志愿失误的焦虑。
高考填报志愿不仅关系考生的人生选择,更联系着国家发展的“星辰大海”,绝不能让良莠不齐、一哄而上的“高报师”说了算。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,需要知道高考志愿填报不是“一报定终身”,减少盲从和功利心理,更多从兴趣和志向出发,才能真正让高考成为梦想的起航点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:韦子蓉 漳州力拓商贸有限公司